2024年02月07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概览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给孩子补上“年文化”这堂课

  本报记者 郭 璞

  对于忙于工作的家长和为学业拼搏的孩子们而言,春节假期无疑是宝贵的休憩时光,也是甜蜜的亲子时段。临汾市家长学校的三位学员张先生、冯女士、樊女士提前策划、部署,携手开展了一场“让孩子认识年文化”的“大行动”,和孩子们一起过一个有仪式感的中国年。

  知年俗 学年礼 品年味

  张先生、冯女士、樊女士都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是资深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他们的三个孩子萌萌、晓宏、舟舟年龄相差不大,分别上小学二、三、四年级。说起这次“大行动”的初衷,三位家长颇为感怀。

  “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小时候还较为熟悉的一些春节习俗,对孩子们来说已经慢慢被简化甚至淡忘了。”樊女士表示,上四年级的儿子对传统年俗文化不甚明了,倒是对“万圣节”“圣诞节”等洋节热衷追捧,令她有些担忧。当她把困惑告知两位好友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让孩子了解中国年文化,在血脉里种下传统文化基因,这是家长不可回避的责任和使命。

  由此,三位家长达成了共识,从知年俗、学年礼、品年味起步,联手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补课”,让他们了解春节传统元素,并感受中国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遵循老规矩 天天有安排

  “今年寒假里,除了做作业之外,咱们不整天上网玩手机,也不闷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咱们天天都有活动项目。”农历小年前一天,三位家长给孩子列出了“计划单”。

  腊月廿三是小年,一大早,孩子们走进厨房,跟着大人清洗灶台,把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接着,在家长带领下来到超市,购买了香甜的糖瓜和八宝米,还选购了电子爆竹、春联、窗花、“福”字和中国结等吉庆饰物。晚上,孩子们跟着爸爸妈妈学习如何熬八宝粥,先浸泡,后用大火煮沸,然后转为中小火继续熬,当一碗香喷喷的粥端到面前时,他们吃得特别起劲。三位家长还讲了灶王爷的故事,孩子们知道了吃糖瓜的由来。

  随后几天,家长带领孩子们一起扫房子、置办年货,教孩子们如何炸豆腐、炸丸子、炖肉。在制作年馍环节,爷爷奶奶亲自上手,孩子们有样学样,揉面团、捏耳朵、搓长尾巴、剪须毛,虽然看着笨拙粗糙,但还真有点儿龙的样子。舟舟对奶奶说,“龙年蒸龙馍,好运连连来”。奶奶高兴地摸摸他的头:“我孙子又长本事了!”

  除夕马上就到了,萌萌提前“做足功课”,贴春联、包饺子、守岁。爸爸告诉她,古代的习惯是文字从右往左念,所以春联的上联要贴在大门右侧、下联贴左侧。爸爸还与她相约,丰盛的年夜饭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零点之际,给门口的电子鞭炮通上电,在响亮的噼噼啪啪炮竹声中除旧迎新……

  冯女士提前教了女儿一些春节礼仪,到亲戚好友和邻居家祝贺新春,要说几句拜年的吉祥话,给长辈送上新春的祝福。按照老规矩,女儿正月初一在爷爷奶奶家,正月初二开始走亲戚,当天是外婆家,之后是姑、姨、舅、婶,向长辈一一拜年并接收祝福红包。这样不但跟亲戚朋友熟络了感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亲情温暖,还懂得了一些社交礼仪。

  孩子兴奋 家长欣慰

  几天过去了,面对着一脸期待的爸爸、妈妈,三个孩子纷纷发表了感言:自己动手购买并布置春节装饰很有成就感,学到了之前不清楚的春节礼仪和习俗,最重要的是和家人在一起特别开心温暖。孩子们说,本来头疼的寒假作文有了素材,还完成了部分社会实践作业。他们的结论是:明年春节还要走这样的“老传统”流程,体验更多的年味。听到这样的“总结报告”,三位家长很是开心。

  我市著名文化学者乔忠延表示,传统年俗里一些仪式化的东西虽然逐渐淡出,但与家人团圆时浓浓的亲情以及背后的文化纽带不会改变。家长应该多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根有魂的中国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本地要闻
   第03版:教育专刊
   第04版:安全专刊
公益课上“年味儿”浓
给孩子补上“年文化”这堂课
新春送关爱 福暖老人心
有趣有生活 快乐过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