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书民
打鼓书是民间说唱艺术,也属于民间娱乐节目,经过历代艺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明代中期已形成完整的唱腔体系,清末民初正式命名为打鼓书。
鼓书内容多来源于《杨家将》《五女兴唐传》《三国演义》等话本小说,代表曲目有《金镯玉环记》《珍珠汗衫记》《包公案》等。演唱时,说书人怀抱三弦琴(弦子、三股弦),膝头系小铜钹,腿下系简板,开场时先拍醒木,道开场诗后,接唱书帽,最后开正本,如二人演出,乐师拉三弦琴,脚踏简板,说唱者一手执简尺一手敲板鼓。鼓书曲调颇杂,有河南坠子、河北鼓书和地方小调,艺人们根据词意内容来选择。唱句一般为七言,采用喜调、悲调、器调、骂调等叙事。演出场合不固定,春夏在家庭院落,街头小巷,冬闲在较宽的窑房;演出时间一般伴随民间礼俗活动而定,茶余饭后,甚是灵活。
童年时,隰县桑梓村有一位盲人,技艺超群,他每次打鼓书,听众都挤满窑洞,拍手叫好。那时,由于自己年龄小,跟着大人们挤在人群里听艺人打鼓书,只是觉得新奇、有趣,并没有完整听完艺人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然而,每每想起村里打鼓书的场景,那位艺人卖力地演唱总会让人赞叹不已。记得艺人打鼓书说到高潮时,怀里抱着三弦琴,琴声如潺潺流水,艺人头上大汗淋漓,汗水从额头往下流,一直流到嘴角边。台下一位观众大妈拿着一块新手绢,上去就擦汗,逗得听众哈哈大笑。艺人该说继续说,一点也不耽搁说唱。这位艺人双目失明,心中满腹《杨家将》的故事,说唱十分流畅,让我记忆犹新。那时,我心想,艺人是很有能耐的人,历史故事,啥都知道,还会表演,弹出的音乐如春天山间小溪流水声,夹杂着鸟儿婉转的鸣叫声,让人听得如痴如醉。艺人卖力地演唱,让听众眼前活生生驰来一位骑马大将杨六郎,杀敌场上,狼烟四起,艺人能让那么混乱的场面清晰地展现在听众眼前。
那时,村里甚至没有电灯,听鼓书是在微弱的油灯周围挤在一起凑合着听,光线虽暗,可那样的氛围仿佛来到了古代敌我厮杀的战场上。村里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挤在一起听打鼓书,小小的场地,巨大的诱惑,当时打鼓书的场面至今还清晰地在眼前浮现。
打鼓书传承了民族经典文化,难怪那么引人入胜。民族经典文化是国粹,值得弘扬广大、时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