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概览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河上下满目新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述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西接昆仑、北抵阴山、南倚秦岭、东临渤海,横跨东中西部,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2019年、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召开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沿黄各省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大河上下,焕然一新。古老黄河正在展开历史的新画卷。

  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

  从空中俯瞰,地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扎陵湖一碧万顷,景色秀美。这里,是牧民更登坚措从小生活的地方。

  自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始以来,更登坚措和许多牧民一样,放下牧鞭,成了一名生态管护员。如今,他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捡拾垃圾、巡护湖泊和草原、保护野生动物。“能用自己的力量让家园变得越来越美,很有成就感!”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书记甘学斌介绍,近年来,随着退牧还草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实施,生态治理成效显著,黄河源千湖奇观再现。

  “青海地处黄河上游,生态地位极为重要。我们将切实扛起源头责任,加大黄河生态修复与保护力度,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甘学斌说。

  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黄河蜿蜒5400多公里,穿黄土高原,过华北平原,入浩瀚大海。黄河流域自然景观壮丽秀美,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多年来累积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近年来,沿黄地区按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今年暑期,乌梁素海迎来五湖四海的游客,等待乘船观湖的游客排起了长队。蓝天白云下,湖面碧波粼粼,芦苇间鸟鸣阵阵。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20世纪90年代,由于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加之工农业排水,乌梁素海湖内生态功能明显退化,水质一度降至劣Ⅴ类。

  近年来,当地争取生态补水,实施沙漠综合治理、水土保持与植被修复、湖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等7大工程……

  据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介绍,乌梁素海水质总体提升,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塞外明珠”美景重现。这里已成为候鸟重要的栖息地,每年在此迁徙、繁殖的鸟类达260多种。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沿黄河省区通过打好环境问题整治、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明显改善流域生态面貌。

  夏秋交替时节,贺兰山东麓的王泉沟煤矿旧址依然绿意盎然。经过削平、回填、覆土的山体呈一级级台阶状,宛如精心耕作的梯田。

  贺兰山东临黄河,富藏煤炭、硅石等资源,长期以来大规模无序开采,曾让贺兰山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那时就知道拼命地挖,到处黑乎乎的,一刮风满天都是黑煤灰。”原王泉沟煤矿副矿长胡建洲说。

  近年来,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宁夏将贺兰山生态环境整治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彻底关停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煤矿、洗煤储煤厂,持续进行生态修复。

  如今,胡建洲已转行成为一名护林员,守护着来之不易的绿色。“我每天都要上山转转,看着这些草和树慢慢地生长,心里特别踏实。”

  保护母亲河,一系列制度规划先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保护母亲河擘画长远蓝图;黄河保护法今年4月1日起施行,为黄河保护治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明确具体发力方向……

  保护母亲河,一系列切实举措落地见效——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城镇环境治理设施补短板等系列行动开展;山东、河南两省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2022年山东向河南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着力补上城市环境治理设施短板,污水直排、垃圾乱堆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022年,黄河流域地表水Ⅰ至Ⅲ类断面比例达到87.5%,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黄河干流全线水质持续改善,黄河源头、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

  大河上下,河水汤汤,母亲河正在恢复生机与活力。

  绿色低碳

  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沙漠深处,一块块光伏板整齐排列。广袤草原,一台台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巍然林立。

  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把内蒙古作为战略区域,先后在库布其沙漠建设装机200万千瓦的光伏治沙项目及装机1600万千瓦的“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实施乌兰察布“源网荷储”、纳日松光伏制氢等多个创新型首台套项目,建成三峡现代能源创新示范园。

  得天独厚的光照和风力资源,让内蒙古这个传统的煤炭基地正在转变为新能源投资的热土。今年上半年,内蒙古新能源投资同比增长114%。2023年,全区清洁能源在建项目总投资将超过5000亿元,在建和拟建的新能源规模超1.6亿千瓦,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是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从三江源头到渤海之滨,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近日,记者走进山西省吕梁经开区的美锦氢燃料商用车核心零部件生产车间,眼前一派热闹繁忙的生产景象。一辆辆氢能重卡、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和氢燃料箱式物流车,正在完成最后的组装。

  项目负责人王礼介绍:“一台氢能重卡一年行驶10万公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我们已实现年产1000套氢燃料商用车零部件的生产能力,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量将达到20000套。”

  山西这个老工业基地,正在发生新变化。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张占祥说,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3%,目前山西省共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84户、绿色设计产品52个、绿色园区6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户,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沿黄各地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推动发展方式转型,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支撑着全国12%人口、17%耕地的用水需求。对于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在甘肃省张掖市平川镇平川村5500亩高标准农田里,铺设的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使水资源的流向更明确、用水量更精确。

  每年春耕前,平川村都要提前制定当年农业用水计划,将用水总量按户统计报乡镇水管所,再逐层上报,最后由张掖市水务局统一分配。

  滴水贵如油。张掖市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却以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方式成为全国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

  “我们要将每一滴水、每一方水用在实处。”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办公室负责人说。

  宁夏今年出台《“四水四定”实施方案》,明确取水和耗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22个主要指标,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黄河水。

  今年8月10日,黄河流域水权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将对实现以节水、增效为目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提升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沿黄地区落实党中央要求,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黄河两岸,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正徐徐铺展。

  久久为功

  确保黄河岁岁安澜

  “报告总指挥,五庄控导长期受冲刷,出现根石坍塌险情,我们正采用机械抛投铅丝笼进行抢护……”今年汛期,山东黄河河务局黄河河口管理局等7支抢险队伍开展了应急演练。

  今年以来,黄河河口管理局充分吸收社会抢险力量加入防汛演练,落实社会抢险队伍96支,并建成无人机机场6处,利用无人机集群“智慧巡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尽管黄河多年没出大的问题,但黄河水害隐患还像一把利剑悬在头上,丝毫不能放松警惕。”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

  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地。淤地坝,是减少泥沙入黄河的拦沙“卫士”,还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

  在陕西省延川县,马家湾淤地坝是个有着30米高坝的大型淤地坝,它所拦下的大量泥沙,已经成为肥沃的土地,坝地里种植着玉米等农作物,实现“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

  十年来,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建坝、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持续推进,绿色不断在黄土高原上铺展。如今,“三北”工程区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年入黄河泥沙减少4亿吨左右。

  记者从黄河水利委员会获悉,随着一系列举措实施,黄河流域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面积“双减少”,实现水土保持率、拦减入黄泥沙“双增加”。

  实施调水调沙,是破解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和洪水风险相伴难题的一个关键举措。

  今年7月11日,为期20天的2023年黄河汛前调水调沙水库调度结束,小浪底水库和三门峡水库分别排沙1.25亿吨、0.40亿吨。

  今年是实施黄河汛前调水调沙第22年。据监测,通过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得到全线冲刷,河床有明显下降,行洪和过沙能力普遍提高。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当前,洪水风险依然是黄河流域的最大威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连续实施两期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开展了河道整治和滩区安全建设,开辟了北金堤、东平湖滞洪区,初步形成了“拦、调、排、放、挖”综合处理和利用泥沙体系。龙羊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作用,河道萎缩态势初步遏制。

  近年来,各地加快数字水利发展,用现代科技为黄河安澜保驾护航。

  今年汛期,河南智慧黄河研究院工程科科长王琴和她的团队增加了河道巡查的频次,他们的注意力锁定在坝根砌石堆处不起眼的“小石头”上。这种“智能石头”是数字孪生黄河建设的一个基础应用。

  “这些‘智能石头’嵌入了一个MCU模组和一块电池,坝石、坝体稍有异常,它就会发出预警。”王琴说。

  数字孪生黄河就是把母亲河“装”进计算机,通过类似全景建模的智能手段,构建拟真的数字化场景,支撑黄河治理科学决策。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深度应用到水旱灾害防御,推动黄河从治理走向“智”理。

  “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各部门久久为功、不懈奋斗,必将确保大河安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 高 敬 郁琼源 于文静 靳 赫 安路蒙)

  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本地要闻
   第03版:时事新闻
   第04版:财经专刊
大河上下满目新
习近平向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致贺信
《习近平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论述摘编》出版发行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共筑网络安全屏障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为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