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春茂
从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频发、群众安全意识淡薄,到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数”全部下降,并受到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肯定,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探索形成的农村道路分级分类管理“13254”工作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
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数”全面下降,事故预防的精准性显著提高,骑电动外出人人佩戴头盔,全民学法普法和公安交警管理的覆盖面大幅提高……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实行农村道路分级分类管理“13254”工作模式一年多以来,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国务院安委会、公安部交管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与赞扬。近日,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实施该模式背后的故事。
痛下决心,解决农村交通顽疾
“我们直面临汾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不回避问题,不推脱责任,深入分析事故背后的深层原因,采取针对性举措,不断探索并形成农村道路分级分类管理‘13254’工作模式。”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党委书记、队长曹国刚介绍,“经过一年多的有力实施,‘13254’工作模式收到良好成效,并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群众的充分肯定。”
让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痛下决心,探索并形成“13254”工作模式,解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这一棘手难题的背后,是一起起令人痛心疾首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如何最大限度防止农村交通事故的发生,成为摆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市山区面积大、农村居民多、公路里程排名全省第一,除了存在农村公路占比高、公路线性结构差、机动车和驾驶人数量增长速度快、警力严重不足等实际问题,还有农民交通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农村“两委”交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公安交警管理覆盖不全面和管理上不细致等问题。
“困难再大,要敢于面对勇于担当;问题再多,要想方设法一一解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陈红喜介绍,“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多次召开会议,要求不惜一切代价,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一方平安。”
精心谋划,实施“13254”工作模式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是我市存在多年的一个棘手难题,解决起来困难大、问题多。”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董文介绍,“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反复研究、深入分析,采取融入智能数据技术、开发APP管理程序等措施,探索形成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分级分类管理‘13254’工作模式。”
农村道路分级分类管理“13254”工作模式,即“树立一个理念、压实三级责任、利用两项动能、实施五色预警、农村四级分类”。“1”是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管理理念;“3”是指压实交警支队、大队、中队三级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和县、乡、村三级交通安全主体责任;“2”是指充分利用科技支撑和数据指导两个动能;“5”是指实施交通安全风险隐患分级“五色预警”;“4”是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分四类管理。
“五色预警”是落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关键之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对道路交通安全领域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其他不良社会影响的道路、车辆、驾驶人等安全风险因素进行全面排查识别、科学评估,以农村、道路、企业为预警对象,将其交通安全风险水平由高到低分为五个等级,并分别对应红、橙、黄、蓝、绿五种颜色,实施“五色预警”。同时,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预警、风险因素、人的因素等予以进一步细化,分门别类实施“五色预警”,并详细制定了分级标准。
“强化责任落实是实施好‘13254’工作模式的关键。”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政委申明记介绍,“在具体落实中,我们强化政治学习,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强化政策落实,不断压实三级主体责任;聚焦实施进程,发掘科技和数据引领两个动能。在完善机制体制上,建立交通安全风险‘五色预警’机制,不断创新管理办法,落实农村分级分类管理。一年来,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数’实现全部下降,非常振奋人心。”
科技赋能,推动分级分类管理
在临汾,无论市区还是乡村,“骑电动戴头盔”的安全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戴头盔”这一普及性做法有效降低了伤亡事故的发生。在实施“13254”工作模式中,科技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第一次被查到没戴头盔,会把被查者的相关信息录入‘交通安全管理’小程序,并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第二次被查则要靠边就地通过‘小程序’观看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短视频……”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指挥中心副主任李谦介绍,“我们创新管理技术和办法,有效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意识。”
小程序的研发应用,既彰显了公安机关执法为民情怀,又能有效推动解决农村道路交通管理难题。2021年8月,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聚焦一线民辅警执法需求,组织研发团队自主研发了“交通安全管理小程序”,集全警之力打响了头盔治理攻坚战。短短两个月,安全头盔佩戴率从不足10%跃升到90%,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民生警务之路。
一年多来,各大队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力度,严格按照“纠违法、查隐患、搞宣传、强管理、送服务”的“五项任务”工作要求,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纠违法,严肃查处涉及机动车超员、违法载人、酒驾醉驾、无牌无证、逾期未报废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对违法行为人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并依据交通违法情况进行行政拘留等处罚,起到震慑和持续教育效果。查隐患,重点针对农村地区国省道、县乡村道进行动态隐患排查,持续深入排查农村公路平交路口、路侧险要路段、国省道穿村过镇路段的安全隐患,督促落实农村地区交通设施“三必上”“五必上”工作,严厉打击“马路市场”“占道经营”“占道摆摊”等违法行为,深入开展“一企一警”并全面摸底全市企业车辆及驾驶人情况,建立督促、约谈、提醒工作机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要求整改、消除隐患。强管理,不断压实乡村两级道路交通安全主体责任,在全市2112个行政村全部部署了驻村辅警,通过设立“一村一警”、建立“一村一平台”,定期在村务公开栏宣传交通法规,曝光本村不文明交通违法行为,形成“一台三书两通报制度”,督促乡村“两委”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和主体责任;同时,认真落实搞宣传和送服务措施,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意识,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实施“13254”工作模式中,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对各大、中队的基本工作量提出具体要求,针对一类村每季度至少进村开展“五项任务”工作4次,二类村每季度至少进村开展工作3次,三类村每季度至少进村开展工作2次,四类村每季度至少进村开展工作1次。同时规定,各大、中队每日对国省道路进行巡逻、每季度必须完成对辖区内所有行政村的全覆盖巡逻执法。
在各项任务落实中,科技和数据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陈红喜介绍,支队依据数据指导和科技支撑,明确了全市各级公安交警查处交通违法、排查交通安全隐患的工作方向,根据全市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交通拥堵点段信息图,用数据测算形成安全隐患点、交通易堵点,构建线上指导、线下行动的“网警互动”模式,指导警车日常巡逻方向;明确了属地管理责任,发挥警务联动机制,实现了支队布网、大队控面、中队巡线的扁平快统一高效指挥,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分级分类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研发5G+移动警务车辆轨迹管理系统、创建“一企一警一平台”、整合雪亮工程在农村安装“电子哨兵”……伴随着临汾交管“云警务”的不断升级,一系列警务机制创新和警务技术革新成果在临汾各级公安机关不断涌现。去年年底,“交通安全管理小程序”被公安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智慧公安我先行”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三等奖。
严格落实,保障一方百姓平安
“我们村地理位置特殊,108国道、五一路、环城南路等3条公路穿村而过。以前,每年交通事故20起左右,死亡事故年年有。”尧都区贾得乡靳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吕金旦介绍,“去年以来,我们认真落实村级交通安全主体责任,群众安全意识普遍提高,并且实现了道路交通零事故。”
靳家庄村现有人口1878人,是穿村过境公路典型村。曾经,交通事故频发,年年伤亡不断。5年前,为降低安全事故,村内设置了3处红绿灯。即便如此,道路交通事故依然年年发生。
在靳家庄村委会大门口,“靳家庄交通安全劝导站”的蓝色牌匾非常醒目。墙上设有“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分级分类管理交通安全曝光栏”,以彩图形式曝光了村民交通违规信息。在劝导站办公室的墙上,张贴着“尧都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一村一辅警’职责”等相关制度。村委会办公室的文件柜里,各类相关文件摆放整齐有序……
为做好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靳家庄村委会与尧都区政府签订了责任书,把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宣传教育作为主题党日、日常工作会议的一项主要内容,并落实开展普法宣传、警示教育、曝光违法违规行为等措施,提高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家人原来发生过惨痛的交通事故,交警和村委会时常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大家的守法、守规意识都普遍提高了。”靳家庄村村民张海鹏说,“骑电动出门先找安全头盔,出行更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意外。”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对全市2146个行政村和社区实行分类工作,其中一类村53个、二类村119个、三类村284个、四类村1690个。靳家庄村属于一类村,为提高村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尧都区交警大队还安排了两名驻村辅警,尧都区交警大队二中队辅警崔鑫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根据往年事故发生特点和实际情况,在春运、清明、‘五一’等重要节假日及时间节点,增加警力维护交通安全秩序,保障群众出行安全。”崔鑫介绍,“我们开展的每项工作都有任务清单,工作状态、完成情况等清晰明了,既明确了职责任务,也增强了责任心。”
靳家庄村只是全市落实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13254”工作模式的一个缩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在“交通安全管理小程序”中开发了“农村分级分类管理”模块,并对各模块进行细化,统一台账格式、统一操作流程,实现前端采集、后台一键生成台账的模式,方便基层民辅警使用。警员进入农村进行工作的时候,只需携带自己的手机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后台可自动生成台账,方便操作、方便管理、方便统计。
在实际工作中,我市不少村庄创新工作举措,把落实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与道德银行积分管理、文明户评选等相结合,提高了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与此同时,各县(市、区)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涌现出“安泽平安建设”“蒲县两站两员建设”“分析风险预警前置”“曲沃驾驶人群体分类管理”等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典型,营造了良好的交通安全氛围。2022年,全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共处理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1671起,与2021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减少342起、下降16.99%,死亡人数减少87人、下降20.71%,受伤人数减少290人、下降14.8%,直接财产损失减少318254元、下降13.54%。
“‘13254’工作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也给我们增添了信心和决心。”曹国刚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数据引领和科技赋能,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机制,积极排查整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宣传推广在‘13254’工作模式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保障一方群众平安,为临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交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