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璞
自导自演的搞笑视频、美妆博主的日常生活、世界各地的奇闻轶事……进入暑假,初一学生晨晨成为“低头族”,每天都在手机上刷短视频,几乎不与家人交流沟通。晨晨的妈妈十分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
当她来到临汾亮心理工作室求教时,心理室负责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贾国梁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家长首先要放下手机,给孩子最真实的心理陪伴。
贾国梁认真了解了晨晨的家庭情况,爸爸是个体工商户,每天起早贪黑劳作,只要回到家,就想躺着玩手机;妈妈是家庭妇女,兼做微商,点滴时间都在手机上推销化妆品。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晨晨从小看到的都是父母在玩手机、刷视频。随着慢慢长大,每逢他哭闹时,爸爸就直接扔给他一部手机搞定。久而久之,晨晨离不开手机,沉迷于短视频,学习成绩不好,对周围的人和事十分淡漠。
贾国梁告诉家长,短视频在碎片化时间里,就能输出趣味性强、互动性强、简单直白的内容,配上节奏动感的音乐,很容易让人深陷其中,更别提未成年的孩子。这虽然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但如果时间过长,就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产生负面影响。英国作家伊丽莎白·基尔比在《限屏教育》一书中就写道:“从出生到5岁,孩子的大脑神经元建立了大量的连接和神经通路,速度是5岁以后的两倍。之后神经连接得到修整,经常使用的通路得到巩固,少使用的那些则逐渐消失或者被‘剪除’。假如孩子总是重复做一件事,如花时间上网,他们唯一得到加强的那部分通路便是和数字活动相关的,而那些支持未来学习的神经连接则无法得到足够深广的建设。孩子所处环境中的种种都在塑造着他们的大脑,而大脑也是‘用进废退’。当孩子习惯了获取信息的方式简单直接,少了独立思考,大脑发育就会受到影响。而且长期刷短视频,也容易造成孩子睡眠不足、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视力减退,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
贾国梁建议,要想让孩子不再沉迷短视频,不再沉迷电子产品,父母要做好引路人,从自身做起,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不要让孩子过早地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孩子6岁前,尽量避免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协商制定一份电子产品使用守则,只能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并注意保护好视力。
第二,父母以身作则很重要。如果父母对短视频抱有极大兴趣或者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孩子很难不受影响。所以父母首先要学会放下手机等电子产品,规律生活作息,建立积极正向的生活方式。
第三,多给孩子真实的陪伴。平时要多带孩子体验真实的生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尤其是节假日期间,可以带孩子参加旅游、劳动等各类实践活动,体验生活,开阔视野,增进亲子关系,把孩子对短视频的痴迷转移到良好的兴趣爱好以及对理想对未来的规划上来。
贾国梁表示,照顾孩子就像照顾一个花园,做父母就像做园丁。只有沉下心来以养花的心态养育孩子,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孩子才会更加愿意与父母沟通,更加热爱生活,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