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概览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机旱作助力高产高效
浮山县春玉米实收测产 亩产947.88公斤

  本报讯 (记者 祁 欣) “你猜猜,依靠新技术托管的玉米地能打多少公斤?”“免耕深松精播春玉米,这技术,我看行!”“听!海梅家旱地玉米的测产数据出来了,机械粒收亩产947.88公斤。”……10月12日上午,浮山县槐埝乡陕曲村热闹非凡,一场晋南半干旱地区春玉米免耕深松精播科技托管测产会在这里举行,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的9位农业专家分头部署,对春玉米进行了实收测产。

  在实收测产现场,村民陕海梅家的地块被农业专家随机选定,并进行了实际测量。陕海梅家的玉米种植面积为7.5亩,种植品种为“先玉1483”,种植密度为每亩4040株,每亩施用控释肥(26-10-12)32公斤和农家肥两立方,采用有机旱作免耕深松精准播种技术。

  专家组一行通过丈量面积、查验清仓、校正计量器具、测定含水量、计算产量等步骤,实际收割面积3.363亩,收获鲜籽3863.35公斤,籽粒含水量29.04%,折合国家标准粮食含水量14%后,专家组认定,平均每亩产量947.88公斤。经6次抽样分类称重,其中玉米杂质量为0.75%,籽粒破坏率为4.32%,均符合国家标准量采收标准。

  实收测产专家组组长谢瑞芝(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部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副组长)在测产报告上签字确认,8位专家组成员也依次核准确认签字。

  专家组认为,“院县共建”玉米专家组的技术方案,集成应用了优良品种及晋南半干旱区春玉米免耕深松精播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实现了春玉米亩产高效高产的典型,为当地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树立了“浮山样板”,便于在同类生产区规模化生产应用。

  65岁的北庄村村民任泽荣对专家的测产数据表示认可,专家走到哪儿他便跟到哪儿。他坦言,年初将家里的3亩地交给了托管组织,并选用了此次的测产品种,现在,托管玉米的长势与测产地的玉米一样好,都是“活杆成熟”的标准,而没有被托管、用传统方式管理的地块,受频繁降雨的影响,玉米不同程度出现了大斑病和青枯病,远远比不上托管田的产量。

  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种植管理科负责人刘化彬表示,浮山县地貌复杂,雨季分布不均,小气候多,加上多年来以种植玉米为主,大斑病、青枯病和穗腐病病害频发,传统耕种方式和品种选择不当,极易造成减产。通过此次实打实收,采用有机旱作免耕深松精播集成技术的玉米地,实现了高产高效,为玉米大面积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科技力量赋予传统农业更强的生命力。近年来,浮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为突破玉米籽粒收获的品种、技术瓶颈,与省农科院开展了“院县共建”科技合作,推进玉米有机旱作农业向纵深发展。

  从2019年至今,该县以“科技公司+合作社+农户”为主体进行市场运行,以“政府搭台”“政策帮扶”和“玉米托管平台”为辅助,实现玉米创新技术迅速普及化。目前,已有2万余亩玉米采用免耕深松精播技术种植。通过全县22个示范片点带面、逐年推进的原则,引进玉米有机旱作免耕深松精准播种技术,采取精确选种、硬茬免耕、条状深松、分层垂直施肥、精量播种5个核心集成技术,实现了玉米高效高产。

  一周前,县农业技术人员对米家垣乡、寨圪塔乡、槐埝乡、东张乡、北王乡5个乡镇6个新技术示范田进行测产,测产结果喜人,亩均增产100公斤至200公斤,亩均增收达200元至400元。如今,玉米种植这一传统产业,通过核心技术集成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主力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本地要闻
   第03版:时事新闻
   第04版:区域新闻•翼城
   第05版:区域新闻•尧都
   第06版:区域新闻•侯马
   第07版:区域新闻•大宁
   第08版:区域新闻•永和
有机旱作助力高产高效
“讲好我们的小康故事”记者团在大宁县采访
举办爱国主义教育讲座
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图片新闻
深化“便民办税春风行动”
提升审计档案质量
努力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业绩
小鸡蛋“孵”出新希望
全省开发区常态化督导第六组向我市反馈督导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