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概览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幸福生活比蜜甜

  本报记者 赵俊 王凯

  “天气冷了,但咱家里暖和,快进来坐。”11月13日,记者在隰县黄土镇东方馨苑移民小区,遇到了热情朴实的居民。

  在居民文计生的家里,一张喜庆祥和的全家福悬挂在客厅中央,十分显眼。“我三个儿子都在外打工,我们老两口住在这里,干净暖和。小区离镇上很近,中午还能帮忙接小孙子放学。”72岁的文计生是黄土镇大坪村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之前的居住环境是“满眼黑”。“路不好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每到冬天,自己烧煤伐木取暖,手上全是黑黑的,吃水也不方便,需要孩子们每周回来帮我们挑一缸水存起来……”说起这些,文计生伸出双手让记者看,“集中供暖以后,手上一点煤渣都没有。”

  最让文计生满意的还是卫生间的变化。记者看到,卫生间里装有马桶和洗浴设施,温度计显示21℃。“以前是旱厕,现在家里装上了马桶,没想到老了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文计生说,“我和老伴在家就能洗热水澡,啥都方便得很。”

  谈起现在的生活,文计生咧着嘴露出朴实的笑容,不停地重复着“好、好,真是太好了。”文计生说:“孩子们不用担心我们老两口的用水和取暖问题,他们在外安心工作,我们老两口在这儿安享晚年生活。”

  这些变化在文计生眼里,都是“幸福”的代名词。午后的阳光透过偌大的玻璃窗投射进来,老两口舒服地坐在沙发上看着戏曲节目……

  和文计生一样幸福感满满的还有居民宋海山。“我是黄土镇上庄村人,搬到这里已经3年了,我的抖音上全是大家点的赞。”73岁的宋海山是一个“潮人”,记者见到他时,宋海山正在家中拍着短视频。在他的作品里,家里盛开的花、老伴做的饭、孩子们丢沙包做游戏等等,都是“流量密码”。“点赞的人特别多,大家都羡慕我的生活。”

  为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趣,小区的网络电视直接接入各家各户。“每天晚上我都和老伴儿抢着看电视,孩子们都说我们俩是‘老小孩’。”在宋海山眼里,现在的生活,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以前交通不便,来一趟镇上需要步行很远,买生活用品也十分不便。现在出门就有公交车,小区门口就有便利店,网购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我们也享受到了社会进步发展的便利。”宋海山说。

  生活质量提高了,精神质量也不能“掉队”。午饭过后,黄土镇黄土村夕阳红艺术团在小区文化娱乐活动室登场了。54岁的吴新平是这个团体的“年轻人”,他说:“我们团平均年龄69.3岁,住在一起就是缘分,大家吹拉弹唱欢乐多。”73岁的团长曹新生不仅组织大家练习,还动员大家自编自导自演了多个蒲剧剧目。“我们根据黄土镇的历史文化和故事,创作了《王二汝回娘家》《草木英雄》等蒲剧剧目,去参加县里组织的演出并且获了奖。”曹新生表示,党和政府给了他们晚年幸福生活,他们也要用自己的方式为新时代而歌。

  黄土镇党委书记张伟杰向记者介绍,该小区共安置黄土镇10个村的移民搬迁户99户,并设置了文娱活动室、健身器材场所、卫生室以及公共垃圾池等。此外,为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该镇还积极联系县人社局,邀请技能专家走进小区,开展“人人持证 技能社会”培训。“我们还建设了6座大棚,成立了蔬菜、食用菌合作社。只要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

  漫步在东方馨苑移民小区,三三两两的居民在健身器材处结伴锻炼,一旁的象棋桌旁,老人们围坐一圈,不时传出笑声,不远处,几个孩童追逐嬉戏……一幕幕场景,构成了冬日里一幅温暖的画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本地要闻
   第03版:时事新闻
   第04版:环保专刊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深刻认识党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
文明乡风入画来
2021年临汾市“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社区教育先进单位”名单公示
临汾市2021年“百姓学习之星”名单
临汾市2021年“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名单
幸福生活比蜜甜
临汾市2021年“社区教育先进单位”